巴基斯坦传统民族服饰给游客十分深刻的印象
服饰是社会文明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在巴基斯坦表现得十分突出。尽管长期受到西方殖民统治的影响,巴基斯坦人的服饰仍处处展示着古老的传统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绚丽斑斓的地方色彩,给外来客人以深刻的印象。 莫亨焦达罗、哈拉巴等地的考古发掘表明,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,就已经有了棉、毛、纺织和印染,织工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,各阶层男女佩戴的饰物,已有项圈、发带、臂环、指环、手镯、腰带、鼻饰、耳饰、脚钏等许多种类,式样繁多,制作精细,所用材料除陶、骨、贝壳外,还有金、银、铜、象牙及各种宝石和次宝石,此外,还发现了青铜镜、象牙梳、镊子、剃刀等梳妆用具和胭脂、白色扑粉、头油、眼膏等化妆品。莫亨焦达罗出土的青铜舞女,头发盘绕成髻,从头部的左后方朝右边卷曲,直至右肩,另一个半身男像,胡须修整,头发分梳,并束有发带。在吠陀时期,人们对服饰更为讲究,服装由内衣、外衣和斗篷组成,染成各种颜色,使用棉、毛、皮等多种材料,外衣还用金线刺绣,男女都戴头巾,金饰物和花环广泛使用。在此后的岁月里,希腊人、伊朗人和中亚各民族的服饰都留下了各自的影响,从塔克西拉等地出土的文物中,可以看到当时各种服装的式样,如希腊式斗篷、西马匈、齐通等希腊服装,以及带袖外衣、披巾、围腰布、裤筒在躁部扎紧的宽松长裤、帽檐有翻边的帽子、高筒靴等等,出土饰物的种类之多,工艺水平之高,令人惊异。巴基斯坦气候炎热,服装式样重宽松,尚自色,下身围一块布、上身披一块布、头上缠一块布的传统,一直占有优势,公元7世纪漫游了印度的玄类写道:“……衣裳服玩,无所裁制,贵鲜白,轻杂彩,男则绕腰络腋,横巾右袒,女乃檐衣下垂,通肩总复。”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的阿拉伯人著作也说:“……不分男女,一律披两块布当衣服。”伊斯兰教的传人,给服饰带来了重大影响。伊斯兰教规定,男子从脐上至膝下之间为羞体,妇女除手脚外,周身皆为羞体,不能暴露。因此,长衫长裤蔚为时尚。 另外,外来穆斯林也带来了自己的服饰,如圆领衫、阿拉伯式围裤和无袖斗篷。伊朗人和突厥人来到这里后,名为“葛米兹”的套衫和名“卡巴”的长外衣广泛流行。前面开襟的卡巴,原是伊斯兰教初期伊朗骑士的装束,一度遍及从埃及到印度河的广大地区,莫卧儿王朝时期,各种服饰得到进一步发展,有些服装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,为满足宫廷和贵族的需要,首饰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。17世纪时在莫卧儿宫廷待过的意大利医生尼古拉·马努奇曾作了这样的记述:“制作金首饰的工匠忙个不停,精心打制各种各样的饰品。莫卧儿的后宫佳丽,戴着巨大的项圈,上面缀满了各种珍贵的宝石,这些宝石琢磨成太阳、月亮、星星或各种应时名花的形状,使她们显得更加光彩照人……她们的耳朵挂着宝石耳坠,脖子戴着硕大的珍珠和钻石项链,项链之上还有一种珍贵的饰物,其中央不是巨大的钻石,便是翡翠,或是红、蓝宝石,周围镶以大颗的珍珠。 19世纪中叶,马克思在《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》一文中,还特别提到当地居民对装饰品的特殊爱好,今日巴基斯坦的服饰,正是这一古老传统的延续和发展。 |